生活心理學---【玫瑰之愛-你的愛令我窒息】 勒索關係探討 2019 11月號


我愛你,但是你的愛讓我感到壓力。明明在一段關係裡,不論是友情、親情還是愛情,我應該感到開心放鬆才對,但是我的內心在掙扎,這段關係好像已經不是當初我想要的樣子了,但是我又害怕講了會失去什麼,我應該繼續隱忍保持這段關係,還是直接表達我的感受呢?我好難受,情感和理性一直在我腦袋衝突。難道,我在一段勒索關係裡?

到底什麼才是「愛」呢?而我真正想要的情感關係又是怎麼樣呢?也許我應該先重新認識什麼是「愛」。

Thomas Jay Oord曾經這麼去定義過「愛」。
1.      Love is to act intentionally.
2.      Is always in relationship.
3.      Promote overall well-being.
愛是一種有意識,處於一段關係中,一種願意促進整體福祉的行為,這是Thomas Jay Oord所訂下愛的原則。「Love has one definition but many forms. If an activity is truly loving, it must fit the general definition, but there are lots of different ways in which we can love.」。而這段話也是Thomas Jay Oord所講的,他認為愛的確是有定義,但是它卻可以隨著人們心中的詮釋,而以不同形式出現。

為何Thomas Jay Oord會這麼解釋呢?愛有定義但卻可以以不同形式出現?在我們繼續探討這次主題前,我們先來釐清什麼是「信念」。舉例來說,在我們華人社會中,孝經影響了我們的生活不少,它可以說是隨著歷史陪著我們,讓我們產生了些價值觀。如果你問一個人怎麼樣才是「愛父母」的行為,或許有人會跟你說「盡孝道」就是「愛父母」。他把對父母的「愛」以盡孝道的行為呈現、劃上等號。因為他這方面的「信念」可能已受他的文化、種族、環境影響了。物質或事件本身以客觀的形貌呈現於世,而透過我們的「信念」來解讀它。就好比例子中「愛」被「孝道」加以解釋一樣。而每個人的信念都會不盡相同。當我們的情感需求如果因自身信念而套上了唯一答案,即有可能因為和對方不同信念造成安全感不足,產生了勒索行為。

在一段勒索關係裡,我們以這張圖來呈現:
這是格式塔心理學,又被稱為完形心理學,所呈現出來的圖,而人被視為是ㄧ個開放的系統。簡單來說,行為本身並不受變化影響,著重的部分為「自我」和「環境」的交互,而這裡的「環境」是指個人對於外在環境的詮釋,而不是地理環境。來決定詮釋這段關係,而平時也是平衡關係的存在。今天雙方因為彼此對愛的信念不同了,感受到信念被動搖的一方試圖增強自己的信念給對方知道,因而增強自身的「自我」,將其推向右方,去壓縮「環境」,控制他們的關係。而另一方則會因為他們的關係氣氛變化,開始注意到「環境」的左移,而壓縮到他「自我」在這段關係的存在。而這段關係中,「自我」和「環境」移動幅度會隨著位移越多速度漸趨緩,就如同彈簧的變化般,當「自我」膨脹到最高或被壓到最低,即有可能產生釋放。

因為家庭是人們第一個所接觸、社會化的地方,和父母的互動、觀察父母間的互動方式、情感關係即是在幫助自己建立和他人往後互動方式的「信念」,這些互動、觀察所帶給你的感受,例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在愛與歸屬需求上沒被滿足,都會有可能影響到對關係的「信念」建立或改變。而這即是我們平常所談論的和家人的「依附關係」遠近所帶來的影響,依附關係的重要性影響到往後對於和人互動關係的定義。

那麼我們先來好好談談關係中的「被勒索者」吧!什麼樣的原因影響了「彈簧」當中被勒索者的「自我」被壓縮最大程度及速度呢?在我們談之前,必須先了解幾個用詞:「寬恕理論」、「自我概念」。第一個寬恕理論可以包含三個部分:報復動機,受害者感受到不公而想要報復、傷害加害者。逃避動機,受害者感到受傷而想避開加害者的傾向。善意動機,受害者能對加害者表現善意。今天能夠影響壓縮最大程度及速度原因之一即是寬恕理論。被勒索者選擇「善意動機」來接納包容對方,使用了同理心,甚至影響自身信念的改變,但通常只有關係親密才有可能發生。第二個原因之一是自我概念,個人透過環境對自我產生的知覺,被勒索者可能無法有平衡的自我概念,無法感受自我,因而被勒索。而這些因素探討背後的原因都可以追述被勒索者早期家庭關係中的依附關係,來影響現在。當被勒索者的「自我」被壓縮到最低限度,因而產生反彈現象、釋放,代表有機會來重建和勒索者的這段關係,因為他終於意識到「自我」在這段關係的重要。

接著來談談關係中的「勒索者」吧!又是什麼樣的原因影響了「彈簧」當中勒索者的「自我」被膨脹最大程度及速度呢?我們可以從「寬恕理論」、「自我概念」來探討現象。第一個寬恕理論當中,主要是探討逃避動機,因為勒索者選擇去逃避「對關係信念不同」的現象,而強加「自我」的信念給對方。第二個自我概念則是因為過度在關係中自我中心,因而在關係中只想到自己。而一樣這些因素都可以追述到勒索者早期家庭關係中的依附關係。當勒索者的「自我」膨脹到最大限度,也可能產生反彈現象、釋放,但可能原因除了自己意識到在勒索他人因而收斂,也可能是被勒索者告訴他不滿意這種勒索行為,讓勒索者的「自我」產生碰壁,重新審視「自我」。

那麼要如何避免勒索關係出現呢?有效的溝通互動是個能更了解彼此「信念」的好方法我們可以採用療效對話10大原則來重新面對彼此
1.      聆聽
2.      停頓:在關係或對話中不懂就提問,不要想快速解決對方的問題
3.      當朋友不當英雄
4.      給予安慰
5.      感同身受
6.      長期守候
7.      勇敢挺身而出
8.      給予實際資源
9.      設身處地,主動幫忙
10.  同理心
當然如同文章最一開始所述,這一些只是可採取的原則,而給予什麼樣的樣貌呈現,就看自己怎麼去實踐了。

希望在每段關係中,我們都能彼此真誠地相待,試著敞開心胸去了解對方的信念,重新認識彼此。玫瑰即使帶刺,但依然改變不了它是花的事實,勒索關係一樣,即使身處在這段關係中的兩人都是受害者,產生了信念的衝突,但是不可否認它們都是出自於「愛」的表現,只是呈現方式不是雙方所想要的樣貌。我們可以慢慢修剪刺,讓玫瑰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而在勒索關係中,相信我們也能重新建立關係,找回彼此的「愛」。


特別感謝   輔導與諮商學系   張高賓老師 協助文章完成
參考資料:

書名:Healing Conversations   作者:Nance Guilmartin  出版社:JosseyBass
青少年依附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
論文: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密感與寬恕動機之關係: 認知及情感因素的中介效果
國立清華大學/學習科學研究所/103/碩士/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研究生:江欣樺
指導教授:陳舜文 陳舜文引用關係
       
用力討愛~從初為人母開始的自我敘說
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家庭諮商與輔導碩士班/103/碩士/社會服務學門/兒童保育學類
研究生:林君畊
指導教授:李島鳳 李島鳳引用關係

諮商中伴侶關係的自我協調歷程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Self-Coordinating Process in Couple Relationship Counseling
陳秉華(Ping-Hwa Chen) 李素芬(Su-Fen Lee) 林美珣(Mei-Hsun Lin)

親代對子的情緒勒索經驗:未婚成年女之觀點
Exploring the Unmarried Adults’ Experiences of Emotional Blackmail from Parents
指導教授:沈慶鴻 研究生:任庭儀  中華民國 107 7

從獨舞到雙人舞 –「原生家庭」與「基督信仰」對親密情感發展之影響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班/100/碩士/社會服務學門/兒童保育學類
研究生:彭鈺雯
指導教授:潘榮吉 潘榮吉引用關係

股員回饋:
 黃稚家
勒索式愛情時常發生在我身上,與其說是種罪過,不如說他是與生俱來的本能: 一種不想順從的支配,卻又順從集體文化的特殊形式。
對我而言那是一種難受的感覺,以害怕失去愛為動機支配他人的行動,往往令我背負不道德,過於強人所難的罪名,即使因此得到陪伴,後悔卻往往比快樂更多,不情願在一起的彼此,距離不到一尺近,心卻宛如異國般的遙遠,我時常感到困惑,這個讓人感到愧疚的本能究竟由何意義呢?理智明白他沒理由為我停下,我還是不由自主地淚流滿面了。即使弄不明白勒索式愛情是否對我們彼此都有好處,但無可否認地是這滿溢的感情,是最血淋淋的事實了。
                                                             
李劻庭
情緒勒索是大家經常會遇到的事情,而我認為在家人這方面是比較常遇到的,程度從小可能是已經吃飽了家人卻說這是辛苦煮的希望孩子吃完,比較嚴重的可能會用自殺來威些家人妥協。
    人類作為世界主宰,依然要被理性與情感所支配,若是缺一世界就會變得相當混亂,理性與情感並行,利益與關係並存,社會才會持續向前。
  討論時難免會有恍神的時刻,不過股長很貼心的有做紀錄才讓我回宿舍還有資料可以參考,不致於完全不知道該天討論的要點和進度,謝謝他的付出。我很喜歡這種氛圍,不會製造壓力但每個人又都可以發言,很舒服的環境,而且也不會讓我感到緊張。
                                                             
 陳宥融
在找資料的過程中,我釐清了很多對於情緒勒索的誤解。以前會覺得勒索者很強勢、不理性,凡是只想到自己而沒有考慮到其他人,但是看完相關資料後發現,勒索者並不全然是單純因為強勢這個原因而勒索他人,有可能是因為來自於他內心的不安全感或是不自信。因為知道了勒索者跟被勒索者的心態與形成原因,所以更有辦法幫助他們脫離勒索—被勒索的循環當中。

吳承澤                                                            
這是第一次帶領大家討論一起完成文章,在過程中學到了不少,學習到如何給對方回應和回饋,也很謝謝大家給我的鼓勵。這次會設定這樣的題目,最主要也是想大家試著用不同的角度看日常生活的各種事情,我一直認為沒有絕對的好或壞,只是大家背負的東西不同而已,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希望自己再和其他人相處時也能放下自己的偏見,試著以不同角度看事情。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