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知識+〈助人工作者的傷--替代性創傷〉/2018十一月號




南丁格爾曾經說過:人人就如蠟燭生而為人就應該守本份的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台灣社工界也把這句話當成自己的工作準則,大家都開始「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然而,在這個想法之後的現實並不是那麼的理想。近年來,隨著社會福利受到重視,長久困擾社工界的問題也漸漸浮現在檯面上--社工師的人員流動率極高。
  許多人將原因歸咎在不合理的工作待遇,但還有一個影響人流率的原因--社工師們不了解「替代性創傷」,無法調適心情,最後只好帶著負面情緒離開了工作岡位……
  本系雖然不是「社工系」,但這可能也是同在助人工作領域的我們,在將來工作中,可能遇見的問題。本文將針對「替代性創傷」的成因、檢測方式及療癒方式三個面向,帶領讀者認識所謂的「替代性創傷」。

「有些東西他們一直講一直講的時候,我不想聽我不想聽,不是真的不想聽這個人,而是好像我自己的感受一樣。」

身為助人工作者,這是個你不可不知道的名詞--替代性創傷:

  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被定義為沒有直接體驗的創傷,而是藉由各種間接的了解、看見、聽見這些創傷之後,因為自己對受害者的同理,自己也出現了創傷反應。
助人工作者時常需要輔導重大創傷者,在輔導的過程中,我們必須了解並同理個案所經歷的一切不愉快經驗。而在聆聽個案敘述所遭遇的過程中,我們很有可能被負面情緒感染。嚴重時,甚至影響到助人工作者的生活起居,無法繼續正常生活。

千萬不要輕易忽視!忽視替代性創傷的8大風險:(由PearlmanSaakvitne提出)

1. 自我認同危機
與自我失去連結,例如:對個案失去耐心、開始懷疑自己。
2. 世界觀
因為看見從未看見的社會黑暗面,「為什麼會有人如此殘忍?」、「我該用怎樣的態度處在人世間?」等問題隨之產生,開始懷疑自己從前對世界的認知。
3. 靈性上的傷害
悲傷情緒可能藉由我們的同理心,逐漸感染我們的內心,進而使我們的正向態度(希望、快樂、安詳等情緒)逐漸消逝。
4. 自我包容能力受損
易哭、易怒,難以接受強烈情緒而無法平靜。
5. 自我資源耗盡
過度工作,無法察覺自我的需要,無止盡投入工作。
6. 心理需求滿足受損
安全感、信任感、親密關係降低,失去歸宿感。
7. 感覺系統受損
聽覺、嗅覺等感覺開始與個案的創傷事件產生連結,對特定事物產生抗拒。
8. 啟動負向防衛機制的風險
出現情緒隔離、麻木感覺、否認等行為,開始封閉自我。

倘若遇見它了,該怎麼辦?

「察覺是療癒的開始,因為知道它的存在,不再處於暗處,才有可能因應。」

「憐憫疲乏」意指因過度暴露於人類痛苦之下,所造成的憐憫心(同理心)喪失,被視為替代性創傷的具體化現象。暨南大學的汪淑媛教授翻譯了外國學者Figley&Stamm1996)發展出的憐憫疲乏自我檢測量表(Compassion Fatigue Self-Test),在印製出他們姓名的前提下,免費提供給助人工作者使用。
◎憐憫疲乏自我檢測量表網址:

替代性創傷的因應與療癒:

  以下是美國學者 Dane(2002)建議助人工作者增加的五大具體事項。雖然台灣與美國的工作環境不盡相同,但還是有值得我們參考的部分。
1. 定期接受督導與工作諮詢
倘若工作職場督導能力不佳,也應該尋求私人管道的協助,至少讓自己有一個抒發的管道。
2. 與他人發展相互同理支持的合作關係
Dane建議多參加工作坊、支持性團體、以及與同僚聚會分享正向情緒。
目前台灣社工員勞動條件仍不佳,許多社工員超時工作,薪資低、福利少,基於經濟能力與時間限制,參加工作坊或支持性團體頗有困難。
不過,受到社工師法影響,社工員需要繼續在職訓練已成為共識,政府與社福機構也逐漸提供免費課程,若能將情緒覺察工作坊或支持性團體列入訓練課程中,可增強社工員因應替代性創傷的所有能力。
3. 平衡工作與個人生活樂趣
Dane提醒工作者一定要找時間滋養身心、情感、與靈性需求。
助人者要發展工作之外的個人樂趣,包括閱讀、運動、藝術培養等興趣。這些生活習慣皆是因應工作壓力與替代性創傷的保護因子,助人者必須持續保養個人心理衛生,不斷增長人生智慧,服務品質才能維持。
4. 維持心靈健康
靈修、靜坐、內觀等專注性活動、無條件的真愛、以及無條件的助人過程等,養成從事靈性活動的習慣,才能保持心理衛生與靈性。
5. 察覺工作目標與意義
能覺察工作的價值與意義,經常回顧工作的初衷,能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這份工作對自己的意義。意義感能讓人產生能量來面對壓力與療癒創傷。在療癒創傷的同時,自己也在不斷累積未來面對同類創傷的抵抗力,使自身的心靈成長。

結語

  替代性創傷是我們助人工作者難以逃避的一項課題,它可以是一堆擋在路中間的石頭。
倘若在往後的工作歷程上遇見了,也不需要太過擔心,因為經過調適後,它也能是一塊塊帶領自我成長的墊腳石。

撰文心得

  其實一開始,筆者是打算以「憐憫心疲乏」作為文章主題,是在一場學術研討會聽到的一個滿新奇的名詞。在蒐集資料時,看見了教授的這篇專題論述,就臨時決定將主題改成「替代性創傷」了,不知道各位對這個主題滿意嗎?
  寫完文章後發現內容大部分是「抄課文」,還有點小崩潰。不過經過前輩指導後,又加了一些自己的東西,感覺就不太像抄課文了(感謝前輩,讚嘆前輩)。
  最後,希望你們會喜歡我呈現這個名詞的方式,預祝期末歐趴(?)
  PS.論存檔的重要性:筆者在消化「替代性創傷」這個名詞的時候,沒有存檔,電腦當機,放在電腦上的筆記都消失,害得筆者多花了好幾個小時才把原本的筆記都補回來,大家處理文件要記得存檔阿QQ

資料來源

  • 暨南大學汪淑媛教授--專題論述<替代性創傷是助人工作者不可避免之風險?
  • 女人迷「替代性創傷心理學:每一個渴望改變世界的你,可能都受傷了」--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2401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