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心理學《給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與內在的自己和解吧》-2021年4月號

 


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

-與內在的自己和解吧-


        你是否曾經因為想要準備「更加充足」才開始工作而導致拖延,甚至最後還為了趕上底線而使得結果低於原先的最低標準?是否覺得自己能力不足或是努力不夠,永遠都達不到設立的目標而總是過度努力?是否害怕犯錯或是不想在他人面前展現不完美的一面,認為表現了脆弱不堪就等於失敗,會失去他人的敬重甚至失去朋友?
        上述幾種問題皆是「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可能出現的想法。完美主義在多數印象中經常代表著自我要求高、做事要求完美等人格特質。但是當我們探討到完美主義背後的成因,以及這些特質所帶來的影響,便會發現並不是每一個完美主義者都可以將他們的特質發揮得很好,甚至有些人會產生適應不良的情況。

完美主義的定義

    完美主義的定義為:對自己的行爲或表現訂定過高的標準及目標之人格特質(盧美妏, 2019)。研究指出,此特質同時在人際互動方面也有特殊的呈現方式。完美主義者的自我呈現包含了三個面向,分別為:推銷完美的自己(perfectionistic self-promotion)、不顯現不完美(Nondisplay of Imperfection)以及不揭露不完美(Nondisclosure of Imperfection)(Hewitt, 2003)。以上三個面向都會影響到完美主義者和他人的互動以及應對方式,也顯現出此特質的人們在人際交往上會要求自身的表現近乎完美,而刻意不去表現出不完美的部分。

        在完美主義的特質中,也牽涉到了自我效能(self effcacy)的概念。自我效能是指一個人對自己能否達到目標的信念,相信自己可以運用自身的能力來完成某個任務。完美主義者可能因為訂立了不切實際的高標準,超過自身擁有的能力而造成了自我效能低下的狀況。自我效能低會降低工作表現,讓完美主義者更難達到目標而產生挫敗感,造成惡性循環。

        我們也可以從三個面向去探討完美主義:自我價值(self-worth)、能力以及表現。自我價值代表著經過自我評價(self-evaluation),對自己形成正向或是負向的看法(Carl Rogers)。自我價值的高低取決於現實我和理想我的差距(William James),差距小則自我價值高,自信與自尊便會跟著提高;能力代表某個人所具備的特質,這些特質會影響工作效率、成果等(Boyatzis.D, 1982);表現則代表一個人外顯的行為、舉止、外觀等,可實際讓他人評判的部分。

每個人的自卑感都能促使個體追求卓越,卻也同時會帶來心理的困擾。(Alfred Adler, 1996)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的標準是合理的,沒有意識到自己訂定的標準超乎了能力範圍,卻又無法達到目標時,便會認定失敗是因為自己的能力不足,而加倍努力去奔向此無法達到的目標。這種認知偏誤使得完美主義者對自身產生誤解,同時失去信心、出現負面情緒、陷入惡性迴圈等問題,便會導致適應不良的行為(maladaptive behavior)Albert Bandura, 1950)

因此,當完美主義者過度重視表現以及他人的評價,便會無法容許自己犯錯。不但會畏首畏尾地不敢前進,甚至會導致拖延以及憂鬱症發生的可能。當他們不斷地要求自己要達到更好的境界時,便會產生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張映芬, 2019)。下圖便以簡易的表格來劃分適應良好以及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


    因此,我們可以把完美主義者分成兩種類型,分別是「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者」及「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以下我們將介紹兩者的差別。

    以下將會透過第二段提到的自我價值、能力以及表現,說明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與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

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者

    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者自我價值高,設定合理的標準,他們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可以變得更好,這代表就算表現不好也不會撼動他們原有的自我認同,而設定合理的標準使得表現經常能符合他們的預期。以下是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者的思維運作模式:

    他們擁有正向的自我價值,讓自己有了自信,而使他們表現變好。當他們表現不好或無法達到標準時,自我價值依然很高,不僅不會妄自菲薄,認為自己很差勁。相反地,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被提升,並且會表現得越來越好。透過對自己正面、積極的想法,適應良好者也就不會陷入痛苦的輪迴。

    以簡短的話來總結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他們會依照自己的能力去設定合理的目標,無論他們是否達成那個目標都會對自己抱持正向評價,也就表現得越來越好。(Parker,1997)










(圖片來源:IG:talktohkers)

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

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會設定不合理的標準,過度在意表現,表現的好壞經常能左右他們對於自身價值的看法。在高度且不合理的自我要求下,能力與表現常常無法達到預期的高度,這之間的落差造成他們表現不佳時無法振作,連帶能力無法精進,下次的表現又不如預期的惡性循環。以下是適應不良完美主義者的思維運作模式:

他們的自我價值低,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進步。當他們表現好時,自己的能力與設定的標準落差不大,因此認為自身的能力不差。當他們表現不好時,能力與自己設定的標準有落差,然而他們卻認為無法透過日後的努力來增進自身的能力,從此便相信自己是能力差的人,內心的挫敗感、失落等負面情緒就會讓他們很難繼續走下去。

簡短總結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他們設定過高的目標,然而,若自己的能力無法達到此目標,就會對自己產生不理性的情緒、認知或負向評價,讓自己陷入低潮。(Parker,1997)










        完美主義有兩個面向:對完美的渴望與追求以及無法容忍任何失誤,這兩個面向都會讓人有強烈的動機去達到他們想要的狀態。然而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追求的是後者——不允許任何錯誤。美國心理學家Brene Brown解釋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他其實並不是對完美的合理追求,他更多像是一種思維方式:如果我有個完美的外表、工作沒有任何出錯、生活完美無瑕,那我就能避免所有的羞愧感(shame)、指責(blame)、來自別人的指指點點(judgement)。」

    對於失敗的恐懼、非黑即白的信念、幼年缺乏安全感,這些因素塑造了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完美主義者的好勝心強,失敗與未達成目標經常歸咎於自身的能力不足,因此非常害怕失敗。失敗就等於是否定所有的付出,也變成了他們認為自己無能、無價值的原因;任何事情就只有成功和失敗兩個選項,這是一個極端的信念,使得完美主義者一直處於緊繃的狀態,絲毫不讓自己喘口氣。有些完美主義者是在幼年時就形成了,在學校表現好、成績好往往都能獲得父母的讚賞,然而表現中庸、差勁的小孩卻會被父母忽略甚至責罵。不僅如此,外界也傳達一些價值觀,例如:工作上不能出差錯,一切都要做到最好等。他們追求完美是外在環境驅動,渴望獲得認同,他們只能透過自身的完美表現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以上兩段分別解釋了適應良好與適應不良完美主義者,下面將介紹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可能帶來的問題以及如何因應、改善。

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帶來的問題

    最常見的問題之一是「拖延症」。「要做就全做,不然就不要做。」這種非全有即全無的價值觀,在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身上很常見。就如前面所介紹的,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往往對自己有不切實際的期許,訂定過高的目標卻又無法達成,每一次的失敗都會減低自我效能,進而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焦慮或失望感,長期下來讓他開始害怕失敗,因為失敗對於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來說,意味著自己毫無價值。此時拖延就是一種迴避失敗的手段,當再次失敗、達不到目標時,他們可以一再相信,只要有足夠的時間,他們就能達到理想的自我。一些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利用拖延以尋求慰藉,避免他們看清自己。

    第二個可能會造成的問題是「憂鬱症」。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長期強烈地要求自己表現很好,又不懂得適度妥協,一直在注意自己哪裡做不好,因此不能表露自在的、比較脆弱的狀態。同時因為注重自我的外在形象,覺得向他人求助是軟弱的表現,所以他不會允許自己向他人展露負面的模樣,總是壓抑著自己、在人前說沒事。可是一旦自己獨處的時候,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無法忍受自己的失敗,悔不當初的感受令他難以接受,當情緒陷入低落,面對如此一個糟糕、平庸、經常失敗的自己,慢慢地就有想毀滅自己的念頭浮現。

    最後一種常見的問題,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在人際方面也有可能受到阻礙。由於他們內心都會有一種念頭:「不可以犯錯」,彷彿稍微犯錯就會成為他人的笑柄,或是自己就沒有存在的意義,這種非理性信念(Albert Ellis,2002)會造成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在社交時感到焦慮,無法輕易地放開心胸與他人交流。

從轉換原有認知來改變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


        根據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卡蘿·德威克(Carol Dweck)的研究,人們在面對失敗時有兩種不同的心態,一種是固定心態(fixed mindset),一種是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固定心態認為智力與才能是天生註定且永久不變的,這種心態會使人無法容許任何錯誤的出現,因為錯誤即為失敗的證據,證明自己並不聰明,也沒有天分,而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就是具備這樣的認知。第二種心態是成長心態,這種心態強調的是:「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只要努力就可以開發自己的潛能。當面臨失敗、挫折,具備成長心態的人知道自己並非「不會」,只是「還沒學會」!通常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者傾向具有這種成長心態。

        所以,要如何改變適應不良完美主義者的固定心態和想法呢?對於這些人來說,他們需要的是一種新的認知——「就算不完美,我依然是個不錯的人」。這樣的自我認知不會在一夕間突然建立,而是要透過如同一面鏡子般的存在(例如重要他人、朋友或諮商師)來確立自我意象,而且這面鏡子是要能在他們犯錯、不完美時,依舊能表示沒關係,包容他們、並且鼓勵他們的人。如果有旁人可以透過陪伴和同理心,陪伴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知覺到自己的非理性信念,從旁協助並給予鼓勵,就能夠幫助他們改變原有的認知,進而促成行為上的轉變!

        實際上,筆者認為難以透過一篇文章瞬間扭轉適應不良完美主義者的習慣,但如果可以在看完這篇文章後,使不適應的完美主義者開始意識到像是「完美主義並沒有帶給我完美的生活」、「失敗是督促我下次加倍努力的理由,而不是代表我毫無價值」等想法,我們便可能有勇氣開始尋找更多書籍、朋友、諮商師等資源,來改變過去固有的心態,漸漸的就有機會開始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當覺察到自我價值時,與內在的和解便開始了。


參考資料:

盧美妏, 2019 華人完美主義類型的檢驗以中國大陸樣本為例

秒懂心理學 「完美主義,該追求它還是終止它?」

自我價值相關概念文獻探討

能力相關定義文獻資料

張映芬, 2019 教育心理學報 四向度完美主義之建構暨其與成就目標、學習倦怠之關係

你覺得「要嘛不做,要做就做最好」?想當完美主義卻適應不良,簡直就是慢性自殺

洪慧芳(譯)(2011)。拖延心理學。香港:大雁。(Jane B. Burka & Lenora M. Yuen2008)

大新診所:【不適應的完美主義】認識憂鬱症

為什麼我總是拖延|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

Carol Dweck TED演講《相信你能進步的力量(The Power of Yet)》

《適當的距離》:給不幸福的完美主義者一項警告

 Ellis,Albert. (2002). The role of irrational beliefs in perfectionism. In G. L. Flett & P. L. Hewitt (Eds.), Perfectionism: Theory, research, and treatment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