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輔」相成:心之所向,勇敢翱翔--林子婷學姊專訪

採訪撰文:林昱任

當初為何選擇輔導與諮商這個系所? 是否與你的生命故事有相關?
最一開始的原因是好奇人在想什麼,對於人的行為、想法。還記得高一公民課上到佛洛依德(有關心理學方面),而當時的老師有心理學的背景,教課教得不錯,因此感到興趣。填志願時是以刪去法的方式,在社會群、商管群中抉擇,但兩者比較起來對心理學較感興趣。
我沒有什麼悲慘的過往、經驗、或者因為看到社會案件而啟發,我認為自己比較像是一張白紙進來這個系所的。

大學四年裡,曾參加過什麼活動或擔任什麼幹部?在過程中所得到的經驗對未來生涯發展有幫助嗎?
比較印象深刻的是大專營,有一群partners陪你討論方案,帶完團體後大家一起回饋,討論與分享團體發生的點滴。參加成員是自願報名的,大家參與程度與動機性比較高。所以參與大專營的過程,不用太擔心動機性,也能從中聽到成員分享他們的故事,是一次蠻正向的團體經驗。也許如果你之後帶團體很受挫的話(因為當你之後到實務現場帶團體你會發現他們是一群不受控制的小孩),不妨回想大專營的正向經驗。
我當時是擔任課程組的組員,每一次的大專營都有不同的主題(生涯探索、情緒紓壓……),設想的方案內容要配合主題去做,雖然叫做課程組其實就是在帶團體,概念是團體諮商、團體輔導而不是團康活動。
大二也曾經參與假日營,什麼是假日營呢?內容大概是陪小朋友玩遊戲,其中有一個環節為心理衛生推廣,類似班級輔導的概念。(輔導分為三級領域,由上到下分別為治療、諮商、輔導)
從大專營中練習怎麼去帶團體,也能學到與高中生的互動模式;從假日營中則體驗與較小的國小生互動經驗。而兩個活動的性質差蠻多的,整體而言我比較喜歡跟大一點的學生互動,但這跟他們所呈現的議題沒有關係,純粹他們在不同的年齡層展現的氣質、感覺不同。

分享推甄的心路歷程?
各大學推甄的簡章會在大三升大四的九月份出來,通常到十月中資料就要全部送出,所以在十月底會開始一連串的面試。推甄很麻煩的部分是除了寫自傳以外,還要寫一個研究計畫。大三時曾申請一個大專生國科會研究計畫(必須找一個指導教授),所以從中獲得一個寫研究計畫的寶貴經驗,而我推甄時的研究計畫就是以國科會的研究計畫做延伸的。
大三時為什麼會想投那個計畫書呢?
當時好奇想做研究剛好對於主題有興趣,也知道推甄研究所需要放一個研究計畫。
所以早就打定要考研究所了嗎?
對,大二時就決定,因為研究所畢業才能考諮商師。

當中有沒有特別難突破的困境?
面試時一定要有自信,即使很多議題你沒有那麼了解。做自我介紹時要試著引導面試官去提問你想要他們問你的問題。

對於想藉由推甄管道入學的後輩們,有什麼實質建議?(準備的方向)
建議想推甄研究所的你們,在大三升大四的暑假就可以把自傳跟研究計畫完成。
自傳該怎麼寫呢?
描述生長背景,但如果發現生命故事跟諮商方面沒有相關就快速帶過。介紹大學四年的活動與經歷、擔任過什麼幹部、參加過什麼研討會、工作坊或研習、想唸研究所的就讀動機(心理層面結合個人經驗)。
研究計畫怎麼開始著手?
包含研究主題、摘要、研究動機(從自己出發或社會現象或研究)、文獻探討、研究問題。最後步驟為研究成果、討論與建議。詳細內容翻閱論文即可得知。
跟諮商、心理學相關的重點科目要認真學,不管你是要採用推甄還是透過考試入學的管道。

目前實習的工作內容是什麼?感受如何?
研究所的課程實習有個別諮商、團體諮商、心理衛生推廣、心理衡鑑四大部分,為直接時數(跟個案直接接觸的時間);行政方面(機構)則為間接時數。大學部實習只要做個別諮商、團體諮商與行政。
目前實習的單位為一所高職學校,通常利用星期三下午帶團體諮商。大四實習的時候你們會覺得很累,到研究所實習後你們會發現更累!你會覺得一堂課至少抵三堂課在用,比如說跟個案晤談50分鐘,結束回去還要寫紀錄、思考個案發生了什麼事、那下次要跟他談什麼、個案概念化與未來處遇方向。帶團體也是一樣要想方案、寫紀錄、然後反思。
你目前對於實習感受如何?會不會有壓力?
整體實習氣氛不錯。比較多的壓力來自於回來課堂上老師的要求(提案報告)還有實際上做諮商完的感覺,可能談完之後會不曉得自己做了什麼,然後回去是需要省思一番的。
有沒有遇到個案不配合的狀況? 
有被放鴿子的經驗。但在學校端的好處是你至少有一點老師的角色在,比較請得動個案來。雖然可能來的時候一句話都不說。
這樣你不會很挫折嗎?
這時候你就要思考什麼原因使然,是不是因為對你的信任感不夠、還是議題在影響他、或者他不曉得該怎麼講,不要一開始就落入這個案怎麼這麼討厭或是我哪裡做的不好。
但個案如果不太願意講話怎麼會知道他在想什麼?
晤談前會得到一些重要他人給的訊息(來自於導師、輔導老師…..)、加上晤談當中感受到的東西,綜合評估。
那晤談中會一直繞著議題打轉嗎?
採用穿插。興趣類的話題會在前幾次的晤談中佔大部分為了要與個案建立關係,但每個人的風格不一樣。當然不會一直在議題上打轉、一直在同理個案,因為大量且深沉的同理,自己很容易疲憊,個案可能也會承受不了。通常會一次比一次加重議題比例,但要看議題的深淺跟個案的承受度如何。

是否和你當初想像的有所落差?
其實差不多,因為習前就知道要做哪一件事,雖然實際做了還是會覺得很累。而事先都會有學長姊私下流傳下來某一間學校如何、好不好去……,都有先打聽好了。

在高中實習與在國中實習所遇到的個案問題有何差異?
單就實習無法完全了解這個場域學生的議題,有點像是抽樣,可能你跟你的Partner接的個案的議題完全不同。國、高中生其實就是青少年階段,最常出現的有人際問題、性別議題、感情問題,其次為家庭狀況、行為問題、霸凌、師生問題;少數可能有藥物成癮、抽菸、喝酒的問題。國三、高三生則會冒出生涯議題;國一、高一生會有生活適應的問題。以現在的科技發展,網路成癮也是一大議題。
個案會不會主動前來輔導室?
通常被送來的機會比較大。
會不會覺得高中生問題比較好處理?
不會有所謂好處理跟不好處理。面對的議題就那一些,只是你面對的學生發展階段不同,你會有不同的處遇和策略。
你認為最棘手的個案問題是什麼?
普遍覺得比較難的問題是精神病相關的,尤其遇到反社會人格的會擔心是否具有攻擊性。一大部分因為平常幾乎沒有機會接觸到,所以缺少這方面的經驗。必須嚴謹評估自己的能力。

回想近幾個月的實務經驗,從中累積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回饋?
在晤談中可以感受到你和個案之間的互動,這種人際關係可能就是個案在外面與人互動的人際關係,因為人基本上是一致的,覺察到這個部分並反推這個個案發生了什麼事情,可以從你自己本身給予個案一個回饋;過程中也會不斷地去思考到底什麼原因讓這個個案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因為他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有意涵在及型塑的原因。
在每一次諮商個案結束,該如何調適、脫離負面的情緒?
負面倒不至於,只是會覺得很累。
每一次晤談結束後都會產生負面情緒嗎?
晤談過程中腦袋要不斷思考現在要講什麼、個案在想什麼、你們之間發生了什麼,因為如果不一直思考可能會被個案帶著走。但也可能來自於生活中繁瑣的事情,整體混在一起的狀況,所以第一:必須覺察自己現在怎麼了並調整自身的狀態,不然狀態很差的氛圍會散發給個案。其二:做好時間管理,事情什麼時候該完成就要完成不要再拖了。其三:思考諮商成效時,容易引發自我懷疑,這時候要回歸到專業角度思考究竟發生什麼事(是否該調整處遇方式?個案需要比較多的時間?還是個案回家或回學校後發生什麼重大事情讓他狀況往下掉?)不要很快地掉入都是我做的不好的情緒中,省思自己在專業上做了什麼。

未來人生規劃想走哪一個方向?
確定會考取諮商師證照,同時也會去拿教師證。

給學弟妹的話
很多問題、議題你在那個當下會很想要得到答案,自己到底要做什麼?但很多問題沒有答案,你必須自己去體會、走上那條路,你就知道答案是什麼。就像我現在跟你們說研究所的東西你可能會覺得很遠,但大一到大四的過程,你會漸漸聽到越來越多諮商的東西、研究所長什麼樣子的訊息、就會有更多的了解或者實際上真正去體驗了之後,你就會有屬於你們自己的感受。而每個人所經歷的都不一樣,沒有標準答案。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