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心理學《身為萬物之靈的我們事事都理性嗎?》-2021年3月號




  身為萬物之靈的我們事事都理性嗎?

        在面臨抉擇的時刻,我們都會希望能做較不後悔的決定,但在做聰明的判斷前,首要條件是你認為的事實不能與真正的事實有太大的出入,聽起來似乎很容易,實則不然。人類的大腦傾向耗費較少能量去思考,周詳分析每件事的客觀成因對大腦來說太費力了,所以常用非理性的主觀意識去思考,也就掉進認知偏誤的陷阱。

        認知偏誤或多或少與我們的生活相互交織,小則讓你錯失某些機緣,大則使你的夢想離你越來越遠。你也是認知偏誤的受害者嗎?

        在進入正文前我們來看一個小故事。

        有一對情侶小銘跟阿彥,阿彥曾有過一段戀情,因此自認情史豐富且有足夠能力好好處理關係中的各種困難,直到有天因小銘跟阿彥的母親同一天生日,阿彥選擇跑去幫媽媽慶生,小銘便心生不滿,雙方吵得面紅耳赤。小銘說:「你為什麼去你媽的生日不來幫我慶生?你到底比較愛我還是愛你媽? 」阿彥說:「我愛你也愛我媽阿!」小銘:「你不幫我慶生就是不愛我阿!算了反正就是沒人在乎我嘛!」阿彥: 「你為什麼不能體諒我一點!這樣為難欸!」小銘說:「前幾天約會你也遲到很久,我看你是真的不愛我了!未來也走不下去了,天生就不適合彼此,幹嘛還一直勉強相處……。

        你可能對上述故事場景似曾相識,或許在報章雜誌、影劇裡看過,亦或是實際發生在你身邊,無論你遇過小銘或是你就是小銘。為了梳理概念也使偏誤能更淺顯易懂,我們簡單把小銘的認知偏誤依序歸納成以下表格。


        認知偏誤有許多類型,礙於篇幅有限,上述只介紹幾種較為常見,如果想知道更多可以參考: 12個常見的認知偏誤(陳璿承,2018)。

        資料顯示偏誤的產出與想法、情緒和行為都有關聯。認知偏誤常伴隨錯誤信念形成,而做出令人懊悔的決策,在面臨相似情境時人類是可以被預期有相應的偏誤傾向,也就是當有一個人總陷入某個特定錯誤認知,除非他意識到且嘗試改變,否則他做許多選擇,從選擇早餐內容到決定是否該離職或賣掉手裡那棟房子,都會受到相同偏誤的影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這個月要談論的達克效應(DK effect),全名是達寧-克魯格效應(英語:Dunning-Kruger effect),指當一個人能力不足,卻無法認清事實時所對自己產生的錯誤高度評價,如同井底之蛙的故事一般,正因為缺乏足夠的水準去認知一件事情的全貌,才會誤以為自己的能力已經超越大多數人或甚至非常優秀。

        聽到這邊可能你的腦中已經開始浮現某些人的臉,確實,達克效應就是這麼貼近我們的生活,隨時都可能發生,許多預判失誤也都與此有關,比如因為誤判自己打報告的速度,因此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刻來不及完成,或是高估自己期末考能得到的分數結果卻被當,甚至長輩聽了一些「王博士」、「陳醫生」的訪談之後深信不疑並要求家人嘗試的武漢肺炎防治法……這些都是達克效應在作祟,最糟的是,當事人往往難以察覺自己的偏誤,所以在沒有旁人幫忙點醒的情況下,就會一直無法正確評價自己。導致給人自滿的印象,或是因為與現實的落差受打擊,更甚者造成一些對自己身體上的傷害,筆者的高中同學就曾因錯估自己的身體能力從二樓跳下結果小腿骨折,總共花了半年多才完全康復。

        那麼,回到達克效應的提出者──達寧和克魯格──這兩名社會心理學家,在論文中對大學生做了一個實驗:受試者進行一份測驗,之後預估自己的答題狀況及在所有受試者中的表現百分比,結果發現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高於平均,而這也代表著能力最差的人高估自己的情形最嚴重。


(愚昧之巔、絕望之谷:達克效應(DK Effect)的美麗錯誤 — — 對無知的無法認知https://ppt.cc/fRFwnx)

        談到達克效應時,上圖很常一併出現,人在剛學到一點知識時,自信心會急遽攀高來到所謂的愚昧之巔,而後隨著視野的開闊,認知到自己之前的自信是多麼的可笑和不可靠,此時會出現兩種情況:就此放棄努力,由自信轉為自卑跌入逃避深淵;或是重新開始,繼續鑽研,緩步在開悟山坡上,悠悠前行。這張圖確實有符合達克效應關注的現象。

        但如果就連這張圖本身,都有著達克效應的偏誤存在呢?

        實際上,這張圖原本是技術成熟度曲線The Hype Cycle),指的是企業用來評估新科技的可期待值,X是時間軸,Y則是市面上的可見度(媒體曝光度)依序排列,而產生的圖。

        筆者在搜尋達克效應時,一開始在眾多文章中都有看到這張圖,原以為這就是達寧和克魯格提出的,也認為自己應當是蒐集足夠多的參考資料了,直到後來才發現其實並不是這樣,這正是因為自身對此效應的不瞭解導致的偏誤,如此諷刺但又有趣的經驗,與各位分享。

        還有一個與達克效應相對的冒牌者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講述能力高的人時常覺得自己其實沒那麼厲害、別人也能輕鬆做到、自己只是運氣好…等低估自己的情形。這個情形是由於高能力者傾向追求完美,不滿於自己當前的表現,也無法意識自己已經超越大多數人的事實;而這種情形也好發於女性或少數族群身上,因為長期處在傾向以男性和主流群體為導向的社會結構,所以女性或者少數族群更容易將成功歸因於運氣而非自身能力。就像主演電影「黑天鵝」並畢業於哈佛大學心理系的Natalie Portman與飾演「哈利波特」中女主角的知名英國女星Emma Watson,都曾坦承自己有這樣的心態—自己的表現好不是真正的實力,是付出加倍努力,且時機恰好才會成功。這正是一種認為自己實力不足的證據也是冒牌者效應的表現。


  在巔峰享受屬於自己的掌聲,在幽谷擁抱深藏內心的不安

        認識了這兩種認知偏誤之後,要怎麼消除他們呢?事實上,在人類無法全知全能的前提下,我們永遠無法完全的避免達克效應,只要還存在未知的部分,我們就無法準確定位自己的程度。但還是有幾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培養正確的自信,不會妄自菲薄或自視甚高:

1.從多元面向評價自己

這裡的評價是指那些具體明確的評價,例如:我覺得你都能很快的注意到別人的需求、我發現你好像不太擅長應付不理性的客戶,而不是空泛的「你好棒」「你能力很差」的意見。評價自己的來源可以經由關係親暱的家人伴侶、莫逆之交,甚至是僅有一面之緣的評審主委,累積不同觀點的反饋,來隨時審視自己的優缺點。

2.持續學習

淬煉自己的生活態度,肯定自己的努力。持續的學習也可以帶領我們的視野到達一個更高的境界。與達克效應相關的實驗也證明了,在經過學習之後,大多數人都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

3.定時檢核自己完成哪些項目

針對擅長及尚需努力的領域,列下當周當月分別所完成的事項成就,整理出過往的證書獎狀、績效排名,透過客觀的資訊對自身的能力有合理地期待。關於如何找到最適切的目標,可以參考11月文章《現在的你,找到目標了嗎?》

4.擺脫在內心阻礙的絆腳石

在發覺原先認知與來自環境的評價有落差時,有意識的辨別什麼是觀點而什麼又是事實?釐清內心世界的認知脈絡後,接納好與不好的自己,賦予人生的意義。

        看完前述的諸多故事,我們可以發現認知偏誤的種類數不勝數,如:非黑即白的極端二分法、選擇性解釋來符合自己的基模等等。即便身為萬物之靈,無所不在的認知偏誤仍時刻地影響我們對世界與真理的理解及想法。本為一體的達克效應、冒牌者症候群皆是出於對自己能力的認知偏誤。當自身套入達克效應或冒牌者症候群,別忽略我們可能同時是達克效應與冒牌者症候群的受害者。面對自己的優缺點都一視同仁地看待,不卑不亢、保持清醒、持續思考,對於處於資訊爆炸時代的我們來說,如何在這洪流中定位自己,實在是一個艱鉅的任務。正是如此,才值得花上漫長的時間去探究,與各位共勉之。





-----

推薦書籍:

《活出你的原廠設定 正視內在渴望,完整接納最初始的自己!》(蘇予昕,2020)


推薦影片:

Why incompetent people think they're amazing- David Dunning

70%的人有慣性懷疑自己的困擾,如何克服?-艾爾文

地平論者,完美詮釋了什麽是「達克效應」-《歪。亂講》第1季 • 第14集


參考文獻:

<冒牌者症候群:我最害怕成功跟幸福>(蘇予昕,2020)

<愚昧之巔、絕望之谷:達克效應(DK Effect)的美麗錯誤>(George Chan, 2020)

<CPTSD – 情緒性推論 + 認知扭曲>(陳思含,2019)

<常懷疑自己的能力?你可能有冒牌者症候群>(林怡廷,2016)

12個常見的認知偏誤(陳璿承,2018)

留言

熱門文章